- #75
- #74
- #73
- #72
- #71
- #70
開發者生產力迷思:程式行數 = 生產力
在 1982 年初,Lisa 軟體團隊正準備全力衝刺,部分管理者認為透過追蹤每個工程師每週編寫的程式碼量來衡量進度是個好主意。於是設計了一份表格,要求每位工程師每週五提交,其中有一欄是填寫當週編寫的程式行數。
Bill Atkinson 是 Quickdraw 的作者,認為以程式行數來衡量生產力是荒謬的。他的目標是寫出盡可能小而快速的程序,而程式碼行數這個指標只會鼓勵工程師寫出混亂、臃腫且易出錯的程式碼。
在採用更精簡的演算法後,新演算法使操作速度幾乎提高了 6 倍,而作為副產品也連帶減少了約 2000 行程式碼。就在完成最佳化後,正好是第一次填寫管理表格的時間,當他看到程式碼行數這一欄時,思考了片刻,然後填寫了一個數字:-2000。
評估生產力關鍵在於替團隊產出多少成果(幫助用戶、客戶和利害關係人實現目標)而不是下多少功夫產出多少程式。雖然是一個可以大致追蹤了解系統的規模和複雜性的指標,但在測量生產力方面沒有太大幫助。
- #69
- #68
- #67
- #66
- #65
- #64
- #63
- #62
- #61
- #60
- #59
- #58
- #57
- #56
- #55
- #54
- #53
- #52
- #51
- #50
- #49
- #48
- #47
- #46
- #45
- #44
- #43
- #42
- #41
- #40
- #39
- #38
- #37
- #36
- #35
- #34
- #33
- #32
- #31
- #30
- #29
- #28
- #27
- #26
- #25
- #24
- #23
- #22
- #21
- #20
- #19
- #18
- #17
- #16
- #15
- #14
- #13
- #12
- #11
- #10
- #9
- #8
- #7
- #6
- #5
- #4
- #3
- #2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