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 like gardening

寫作就像是在經營花園,替部落格導入數位花園的概念

寫作是思考的精煉

身處開發領域會發現很多時候都是在做架構資訊的工作,所以我會覺得稱呼自己的日常工作像是「🌵 軟體園丁🔗」:

  • 閱讀文件或部落格了解事情是如何運作的
  • 透過寫作代碼或文件來傳遞實踐想法

如果你也同意寫作是為了思考更多,並期望透過輸出寫作來精煉自己的思考,那麼「數位花園」這個概念你應該也會有興趣。

數位花園

「數位花園」這個詞隨著時間變遷有不同的意涵,我的理解是它是一種對創作思考的隱喻,較少關注最終的「成果」,而更多地關注實現目標所需的過程。這個概念由 Maggie Appleton🔗 發揚光大,透過多篇文章🔗 宣揚該理念。

數位花園的概念實際上聽起來與想像起來非常相似,花園是一個寬容的環境讓植物(想法)成長的地方,它可以是個人相關的、實驗性的、毋需大費周章或高技巧的知識或背景也能打理照料,要做的就是隨著時間推移去灌溉、修剪與照料即可,有的植物(想法)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枯萎,有的植物(想法)則可能會開花結果。

所以總結來說,數位花園是個寬容且不斷培育想法的環境,以下有一些不錯的模式特別適合運用到這個概念當中:

一、拓樸勝過線性

花園間知識的密集連結是必要的,讓知識藉由相關風格、主題或共通的內容連結再一起,形成拓樸般的架構而不是依照線性的方式去規劃創作之間的關聯,像是相較於用時間去規劃內容的關聯性:最近的文章、最新的消息,透過雙向連結🔗是個很好的將關聯知識連結在一起的方法、群組、標籤也行。

二、持續成長

數位花園是一種公開學習的方式,不需要一堆不斷增長的草稿,而是儘早發布盡早獲得反饋。即使仍然是不成熟的想法,繼續「栽培」它,隨著時間的推移進行調整,直到它可能產生成熟穩定的觀點。

  • 迴避一開始就要把一切都做到好的壓力,降低寫作阻力
  • 讓更新想法成為一種日常儀式,隨著時間的推移成長就會發生
  • 使讀者能夠深入了解寫作和思考的過程,我們不是產生完美想法的機器,而是同樣平庸的人,一起努力理解世界大大小小正在發生的事

三、不完美的公開學習

數位花園將半熟的點子與粗糙的想法公開,想像「社群媒體」與「傳統性質部落格文章」的結合,展示你所知道的並一邊學習改進它,將未完成寫作的觀點從 「還不夠專業精緻」轉變為「我知道不足的地方並樂於公開並了解討論更多」。當然,這也意味著你要具備勇氣去公開自己不成熟的想法並接受他人的反饋。

可以替每篇創作標註上狀態,告知讀者。至於要如何定義一個概念是否成熟? Maggie Appleton 的分類方法是使用成熟程度:

  • 🌱 種子:粗糙早期的想法
  • 🌿 萌芽:已經整理並澄清過的想法
  • 🌳 長青:相對完善 (雖然隨著時間推移還是會照料一下)

當然,這只是一個出發點,狀態可以根據自己喜好定義。具體這份有趣的數位花園條款🔗可以幫助我們與讀者建立更美好的互動環境。

🙋🏻‍♂️ 訪客的角色:

  1. 對花園寬容
  2. 提供建設性的建議
  3. 附註不抄襲

🌴 園丁的角色:

  1. 顧慮讀者
  2. 揭露認知
  3. 回應建議

四、個人化、趣味且實驗性質

相較於社群平台他人只能在事先設定好的框架(字數、媒介、時間……)中了解你的想法,而數位花園應是獨特且富含個人見解的,就像是相同的題材不同經歷的人也會有不同的角度,保持這份獨特性是很重要的。

五、創作的多樣性

部落格並不僅僅代表文字,也可以是圖片、影像、音訊、互動……等創作形式,擁抱不同形式的創作方式也是點綴花園的好方法。

六、所有權

大多社群網站並不會真正讓你擁有創作內容的所有權,如果某個平台沒落而你的創作內容與建構的想法也會隨之消失,並且這些平台推出的不合理規定與政策也可能會影響到你的創作。

建構你能自由掌控的寫作環境,幫助你長期經營數位花園,盡量使用穩定且廣泛使用的技術像是 HTML、CSS、JS、Markdown 來創作。

總結

「我欣賞結構合理、撰寫精妙、充滿權威的部落格,但也對那些帶著謙卑姿態的部落格情有獨鍾,就算只寫出你所知道的也沒關係。」

看到自己走走停停的旅程可以提醒任何人我們都在思考如何更好的解決問題🔗,打造數位花園建構屬於自己想法的園地是任何創作者都值得去嘗試的事情。

延伸閱讀